您的位置:首页 > 今日要闻 >

技术落地见真章,亿纬锂能进入高速发展区间

来源:网络 2025-10-21 12:18   阅读量:11539   会员投稿

分享

2025 年 10 月 14 日,亿纬锂能首套大容量钠离子电池储能系统在荆门基地并网运行,成为近期新能源领域的标志性事件。这套采用 NF155L 钠离子电芯的系统,不仅实现核心器件 100% 自研自产,更突破性解决了传统储能电池的安全痛点 —— 通过无负极设计与阻燃电解液配方,燃爆风险降低 90%,循环寿命超 3 万次,远超行业平均水平。

更具产业价值的是其 “即插即用” 的适配性:可直接兼容现有锂电储能产线,无需额外改造即可实现量产。这一突破不仅兑现了 “锂 + 钠” 双体系战略,更响应了《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》中 “多元化技术供给” 的要求。

固态电池:前沿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场景

9 月 3 日成都固态电池量产基地的揭牌,标志着亿纬锂能在下一代技术领域迈出关键一步。此次下线的 “龙泉二号” 全固态电池,以 300Wh/kg 的能量密度率先切入人形机器人与低空飞行器市场。与同类技术相比,其 700Wh/L 的体积能量密度可使飞行器续航提升 40%,完美适配低空经济对 “轻量化 + 长续航” 的需求。

基地一期将于 2025 年底建成,具备 60Ah 电池制造能力;二期 2026 年交付后将形成 100MWh 产能,较原计划提前半年。同步推进的硫化物基路线取得新突破,百兆瓦时中试线预计年内投产,400Wh/kg 高比能产品研发提前进入冲刺阶段。这种 “场景先行 + 双线并进” 的策略,使亿纬在固态电池商业化竞赛中稳居第一梯队,国信证券预测其 2026 年相关收入将突破 20 亿元。

大圆柱电池:高端动力市场产能兑现

50 亿元可转债募资落地的消息,为亿纬锂能大圆柱电池的产能释放注入强心剂。此次募资投向的 21GWh 大圆柱乘用车电池项目,与沈阳基地已试产的 10GWh 产线形成互补,2026 年全部投产后将形成 31GWh 产能,可配套 40 万辆新能源车型。最新数据显示,沈阳基地 46 系列电池良品率已稳定在 94%,较 Q2 提升 2 个百分点,10 月起开始向宝马供应样品。

亿纬锂能通过引入 AI 极耳焊接工艺,电芯内阻再降 5%,10 分钟快充至 80% 的性能指标得到宝马验证。海外市场拓展同样亮眼,9 月斩获塔塔汽车 15GWh 订单,成为其首款高端电动车的独家电池供应商,海外配套占比已达 65%。在国内仅 3 家企业实现 46 系列量产的格局下,亿纬凭借 “产能 + 技术 + 客户” 三重优势,提前锁定高端动力市场份额。

大方形电池:储能规模化的产能基石

荆门超级储能工厂的全面投产,成为亿纬锂能巩固储能优势的核心支撑。这座国内单体最大的储能电池工厂,一期 15GWh 产线已实现满负荷运转,生产的 628Ah MB56 大方形电芯,使 400MWh 级储能电站的集成成本降低 12%。借助数字孪生与 AI 视觉检测技术,产品缺陷率降至 PPB 级别,在华能、国电投的招标中中标率连续三个季度超 28%。

生态协同更放大规模效应:6 月与天顺风能签署的战略合作协议,已进入实质落地阶段 —— 双方联合开发的风电 - 储能一体化系统,在江苏某风电场实现并网,通过绿电交易使项目收益率提升 3 个百分点。截至 10 月,大方形电池出货量达 22GWh,同比增长 52%,其中储能场景占比超 70%,推动公司储能业务收入同比增长 68%。

战略闭环:从技术布局到价值创造

近期一系列大事件的密集落地,勾勒出亿纬锂能 “技术研发 - 产能建设 - 市场验证” 的完整闭环。

更深层的价值在于产业生态构建:以荆门基地为核心,带动 34 家上下游企业集聚,形成从钠矿开发到电池回收的全产业链;成都、沈阳基地分别聚焦前沿技术与高端制造,与马来西亚、匈牙利海外基地形成 “国内创新 + 全球供应” 的格局。这种布局既契合 “双循环” 战略,更在全球电池竞争中构建起独特优势。

在新能源产业从 “技术竞赛” 转向 “产能兑现” 的关键期,亿纬锂能通过钠离子电池的场景突破、固态电池的产业化提速、大圆柱电池的产能释放与大方形电池的生态协同,完美诠释了 “技术落地即价值创造” 的发展逻辑。这种扎实的战略执行力,不仅使其穿越行业周期,更为中国锂电池产业从 “规模领先” 向 “质量引领” 转型提供了鲜活范本。

郑重声明: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,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,与本站立场无关。仅供读者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